10-16-2000

救救我們的孩子

-- 從人文的觀點談台灣需要語言文字改革

 

蔣為文

(作者為美國德州大學LINGUA語言學 學會 會長)

 

在此次台北市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中文譯音爭議,媒體的焦點都把它放在拼音方案的選擇上面。好像選對了拼音,我們的人生就是彩色的,選錯了方案 人生就變得地獄般的黑暗。事實上,台灣當前所需要的是通盤性的語文教育改革,而不只是在於譯音方案的選擇。拼音方案之爭議只是突顯出當前語文教育的問題的冰山之一角。台灣的語文教育的癥結不只在於譯音方案,而在於過於沉重的、沒有效率的漢字學習過程。

大家可還曾記得上小學時每天回家有抄寫不完的“國字”作業。當大家把漢字學得差不多了,稍微可以讀文章的時候,學校又開始準備教導所謂的國學--「文言文」。學生每天回家又得在霧裡朦朧地「子曰」、「孟曰」的背頌與社會脫節的所謂的古典文學。日復一日,學生只活在過去的古人價值中,而對於當今之社會人文活動、藝術文學作品不聞不問。這樣教導出來的公民,恐怕連上班時公文、報告的撰寫都有問題,更不要談到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。

大家或許已被“漢字”孽待慣了,認為不懂漢字是我們的“國學造詣”不好,怪不得別人。在那些既得利益的、所謂的國學大師的眼中,不認識「漢字」竟也成為我們「古文觀止」讀不夠多的原罪。這種現象就像二十世紀初中國的「胡適」等人推動「白話文運動」所遭遇來自舊時代文人(「文言文」的既得利益者) 的反撲是一樣的。在那些「文言文」的既得利益者眼中,「白話文」是一種粗俗的、「低路e」、沒有教養的人才在用的。   

台北市長「馬英九」一直強調要順應「國際趨勢」。究竟現在的文字趨勢是怎樣呢?或許我們可以看看鄰近國家的漢字使用情形來作為我們改革的參考。在越南,「漢字」已完全被羅馬字取代;在北韓,完全不用漢字;在南韓,小學只教「諺文」(類似ㄅㄆㄇ的韓國文字),國中高中各教900漢字。在日本,學校大約教2000字,社會上通行使用大約3000字。相形之下,台灣的學生,在小學階段大約要學2600字。往後隨著文言文的增加,還要學更多艱澀難懂的漢字。據Hannas (1997)的統計,在我們當今社會上通行使用的漢字約有7000字。這7000字還只是常用的漢字,如果包含其他少用的字(譬如前行政院副院長游錫ㄎㄨㄣ的“方方土”),數量可達「康熙字典」裡頭的47,035字。試想,我們有多少的人生可花費在背頌這些破草叢裡的文字磚塊?這也難怪台灣有句俗語說:「漢字欲讀會bat (),嘴鬚就打死結」。

最後,在此呼籲:台灣需要針對現有的漢字教育進行全面的改革。唯有成功的、現代的語文教育,台灣才能順應國際潮流、與世界接軌!

 

參考書目:

Hannas, William. 1997. Asia's Orthographic Dilemma. Hawaii: Univ. of Hawaii Press.